我司與河南有色三隊開展高新物探試驗研究
近期,我司在鎮平縣楸樹灣銅鉬礦區與河南有色第三地質大隊聯合就激電工作的測量方法及激電異常源判別方法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此次聯合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如何運用普通激電測量手段解決探測五百至一千米深度的技術瓶頸,如何消除激電測量所產生的電磁耦合和低阻屏蔽現象,以及如何利用多個頻譜激電參數綜合判別激電異常源的性質。通過野外試驗及數據采集,基本達到預期目的。
普通激電測量,四五百米就是界限,很難穿越,而且還會面臨電磁耦合、低阻屏蔽、感應耦合等干擾因素,使激電測量無法采集到有用的數據,這正是激電測量最大的困擾。本次試驗運用繼善高科研發的新儀器大深度激電儀,加上何繼善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南工業大學校長)長期致力于應用地球物理勘查研究所提出的先進理念,結合三隊現有的物探技術,成功的采集到多組有效的激電數據。通過在秋樹灣礦區進行的試驗,使有效勘探深度從以前的300米左右延伸至將近700米,而對比以前的物探工作,幅頻率由原來的僅1.5%的弱異常,增強到5.6%,幅頻率增大近四倍,從而有效地防止漏礦現象的產生。
物探野外測量每當發現異常時,往往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辨別這個異常是礦致異常還是干擾異常,這是個長期困擾物探及地質技術人員的問題。第三地質大隊物探技術人員利用全局僅有的一套五頻波多頻激電儀,運用何繼善教授所提出的五頻波頻譜相位激電的理論,從2010年開始便采集各種巖礦石標本,達兩千余塊,利用工區間歇時間完成巖石標本的測量工作,從采集標本到測量數據再到數據的篩選和處理,前后用時達三年之久,成功完成頻率譜的采集及編制,并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區分礦與非礦的物探新技術手段,利用頻率譜的成果,通過對已知和未知的對比,運用到本次野外測量試驗中。 本次試驗達到了預期的結果,幾種儀器的數據解釋結果和已施工的鉆孔數據基本一致。
本次試驗使我司及第三地質大隊物探院技術人員的水平得到了提高,積累的物探工作新的思維、新的手段對培養鍛煉物探技術人員,提升專業素質,及對更好地為國家提供更好更優的找礦服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